May 05, 2010

Broken Social Scene @ Henry Fonda Theatre, Hollywood 05/03



可能有一些人跟我一樣,是從音速青春開始認識Broken Social Scene,記得當初看到pulp專業的圖文並茂演唱會review就覺得相當精采。因此雖然並非像許多文青朋友一般熱衷並且專精獨立搖滾,但08年錯過了台北場,這次新專輯暖身巡迴又正好有光臨LA,加上在喜愛的小場館票價才$26美金超佛心! 錯過真是有些可惜哩 :p

由於同行的好友Elaine工作忙碌加上演出是在禮拜一,所以我們直接跳過了暖場的Julie Doiron (似乎也是來自加拿大的獨立創作人)。雖然非週末的場次但畢竟是sold out,現場觀眾的氣氛還是相當熱絡,其中也不乏相當多的文青hipster XD 也許洛杉磯給人感覺是個非常嘻哈甩奶的好萊屋商業化城市,但由於其市場廣大包容性極強,其實次文化的場景發展也相當蓬勃。玩命關頭 (馮迪索) 和 戀夏500日 (柔伊的香奈兒) 同樣是在洛杉磯拍出的電影,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。



BSS沒有意外的在十點上場,並且馬上帶來新專輯主打歌World Sick,真的相當動聽!整團的狀況跟先前在網路上看到SXSW的現場影片比起來,今晚BSS在自己的場子似乎狀況相當不錯。朱凱文先生今晚穿的簡單帥氣,俐落許多。其餘團員也是各各精力十足使出渾身解數(包含差點因為感冒取消今晚演出的Brendan) 終於見識到著名的樂手超忙大風吹,還有小老頭著名的踢腿過門 XD 當然還有絕對少不了的管樂組,某種程度上已經是BSS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個人很喜歡的新歌Art House Director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 (順推一下這首粉私自製的復古teaser)



很可惜的這次新專輯暖身小巡迴BSS三大女主唱Emily, Amy和Feist都缺席,不過大捲金髮Lisa替補上來還算是ok。雖然上述三位比起來可能還是略顯稚嫩和花瓶,但許多曲子詮釋的也算可圈可點,而且在一堆臭男人中不成為亮點都很難。只可惜他演出的時候幾乎都在看左側,站在右邊的我就沒機會多拍幾張正妹照片了 orz



今晚的歌單就跟Kevin講的差不多,half new album, half hits。中間也有許多觀眾吆喝著想聽的歌 (這種情況在美國超常見的 囧)。其中也包括了我非常想聽的Shampoo Suicide。不過沒啥意外的當然無法如願 orz。



BSS真的有種神奇的魔力,用層次豐富的樂器聲響(當晚最多同時12個人在台上)營造出屬於他們獨特的氛圍。時而溫暖動人,時而熱情奔放。但不管怎麼聽就是非常的崩世光景,相當讓人印象深刻的現場。除了中後段的曲目編排似乎痛調近似所以稍微小沉悶了一下,整場演出唱超過兩小時,加上滿場熱情的觀眾,算是非常精采的演出。尤其最後一首安可有聽到It's Gonna Break,還是超過12分鐘的加長jam版本,相當開心的ending =)










直得一提的是,新專輯中的 Forced to Love有個梗。Kevin會邀請觀眾上台幫他拿大抄 XD 因為他說無論如何都記不起來歌詞,據說前幾晚舊金山的場次也有這個梗。所以大家可以等看看,巡迴到台北時朱凱文先生會不會把歌詞背起來了 :~~~

Visit my flickr for more pictures and video clips


Reference:
Check the review by Amateur Chemist

April 18, 2010

Gomez @ El Rey Theatre, Los Angeles, 03/20


去年暑假Gomez的巡迴因為計畫回台灣看Nine Inch Nails因此自然是錯過了。所以得知今年初還會繼續新專輯A New Tide的宣傳而重回LA,早打定主意在第一時間買了票。


連續兩晚的週末演出票房似乎還ok,禮拜六的場次甚至sold out。活力十足的南加州揪團王rascal也幸運在最後一刻在莫名其妙買到了票(ticketmaster愛藏票也不是一兩天的事),所以加上hsawn三人就開開心心的carpool同行前往LA市區的El Rey Theatre



El Rey的內部裝潢和舊金山的The Fillmore有著相似的感覺,場館略小一些不過仍是相當精美舒適。由於我們三人相當散漫的先在Alhambra集合並享用了rascal煮失敗的羊排,因此就像隨性看表演的老美一般錯過了當天的暖場團The Little Ones。

Gomez登場後帶來相當不錯的set,新專輯的幾首搶耳曲目好比Little Pieces, Win Park Slope均未缺席,A New Tide也許不是他們的peak但仍維持相當良好的水準。綜觀整場演出,相信現場的樂迷都可以在她們的音樂中找到想聽的東西 (好比一張白紙去聽的rascal就很喜歡See the World這首)。我則是幸運的聽到了出自How We Operate這張當年被大大低估的優秀專輯開場曲Notice! 本來想說這首舊作出現在setlist的機率就是一半一半,加上過去又聽了太多back2back的演出,想聽的歌總是出現在第二天 orz 能夠終於聽到這首帶有Gomez特有溫暖的民謠作品,實在感到相當幸運。雖然現場歌迷聽到這首前奏的反應沒有預期熱烈,演唱的momentum也跟我的期待有小落差。也許這便是他們不常選擇場場演出的原因之一? (個人還是覺得相當動聽就是 :p)

Little Pieces





Notice




和同儕相比詮釋音樂相對成熟超齡的Gomez可能是少見的三主唱樂團,我們還開玩笑說三位主唱正好可以分別擔崗老中青三代角色 XD 不過三位主唱各有特色,絲毫沒有爭風吃醋或是水準不均的情況(除了唱歌感覺隨性的Ian偶而pitch小不準)。全團不但自90年代末期組成到現在未更換過團員,現場演出也是默契極佳。Gomez的作品向來在編曲有很高的水平,現場Ian除了一手Telecaster也同時把玩著Mac;Tom則是吉他、keyboard甚至口風琴樣樣都來;鼓手Olly也用上了鼓刷在內的許多玩意幫樂曲妝點的更加流暢。每位團員都恰如其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雖然來自文青最愛的英國卻沒有絲毫矯情做作的成分。在音樂裡聽到的是誠懇和直接,是充滿巧思同時又兼顧聆聽的趣味。特別是Ruff Stuff這首風格迥異的曲子,副歌三個主唱輪唱的部分實在令人拍案叫絕! 特別是中年大叔Ben唱到後來故意搶拍的大喊不只團員自己,所有觀眾都笑得樂不可支 =D




也許Gomez的音樂並非時下流行的調子,但一路走來的五人仍不斷帶給樂迷們驚喜。放眼時下的復古/indie/實驗風潮,他們並沒有在潮流中迷失了方向,反而繼續在傳統搖滾樂的基底下深耕,不放棄找尋更多的可能性,如此態度實在令人相當欽佩。我想他們傳達了一種玩音樂就算不是大紅大紫,也要和夥伴們堅持這一輩子興趣的訊息,而我也確實的收到了。





Visit my flickr for more picture.

March 17, 2010

關於黑膠唱片的十大迷思


原文出自:The Audio Philes
以下節錄部分翻譯。


關於黑膠唱片的十大迷思
March 10, 2010 by recordpressing
原文刊載於PTT的Brit-Pop板


迷思 # 10
只剩下老歌才有在用黑膠唱片的形式販售。

錯了,
2009年黑膠唱片銷售第一名的藝人,是英國當紅的搖滾樂團電台司令。
(資料來源:Soundscan 2009)


迷思 # 9
黑膠已死。

還早的很哩。
事實上,黑膠是近來實體音樂中唯一在銷售量上有成長的。2009年內,光是美國本土就賣出了超過250萬張的黑膠唱片。美國第三大的音樂零售商Best Buy(注:主要是賣3C電器產品的量飯店),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家零售店面開始設置專區銷售黑膠。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關於黑膠復興的專文:

黑膠唱片和唱盤營業額上升 ─ 紐約時報
數位時代黑膠唱片的回歸 ─ 洛杉磯時報
黑膠帶著迷人的律動回來了 ─ 時代雜誌 2009


迷思 # 8
新的黑膠生產設備正在開發中。

錯了,
無庸置疑的,黑膠唱片的製成技術在其奇蹟式的反撲下炙手可熱著。然而,相關生產設備的開發卻近乎停滯狀態。舉例來說,現今最新的唱片切割技術可追朔至80年代,而且除了獨立工作的客制化業者和切割工作室,其他地方可說遍尋不著。


迷思 # 7
相同的33rpm轉速之下,七吋的黑膠聽起來音質會比12吋要來得好。

錯了,
把七吋的黑膠切割成33轉的唱片從來不是個好主意,因為通常會使音質降低。原因是七吋的黑膠比較小張,所以唱片刻痕中的groove自然就被壓縮了。當越靠近唱片中央,壓縮後的音樂會損失更多的張力。所以像33轉這樣速度較慢的唱片,唱片的雜音是相對明顯且不悅耳的。相較之下12吋的唱片擁有更大的面積,可以搭載更多音樂的細節。就處理頻率響應和降低唱針讀取雜音個觀點來看,唱片外圍的部分常有比較好的表現。若是你對於七吋唱片有強烈執念,記得使用45轉的速度來撥放他。


迷思 # 6
七吋黑膠中央總是有個特大的洞對應唱盤的軸心

錯了,
50年代時的七吋黑膠的確是這樣的情況,但是只為一個原因:為了在(電影中酒吧常出現的那種)自動唱片點唱機上方便運作。這樣的設計尚未絕跡,壓片工廠仍然可以依照不同需求,在唱片中央挖出大小不同的洞。

洞洞大小比較圖

迷思 # 5
金唱片都是金子做的。

錯|||
如果這是真的,我老早就開始大肆搜括了。當藝人得到金唱片或白金唱片的殊榮,指的是他們的唱片銷售量達到特定的數字。早期這類的榮譽是授與精美錶框的未完工唱片(類似未完成製作的母帶)。現在大部分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,其實就是浸砲過金屬質感塗料的一般黑膠。所以金屬探測器的狂熱份子,很抱歉讓你們失望拉。

August 28, 2009

Fujifilm F40fd 搖滾演唱會實拍


這一個多月來帶著借來的F40fd去看了幾場不錯的演唱會。最近Flickr剛整理好,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台曾經也小紅一段時間的星芒機,在搖滾演唱會這種極度惡劣拍攝環境下的表現。



Incubus @ Hollywood Bowl




The Flaming Lips @ Greek Theatre




Epicenter Festival (Linkin Park, Tool, Alice in Chians)




F40fd真的很容易拍出星芒,第三本Epicenter音樂祭的相簿可以發現,連白天都可以輕鬆拍出有又大又漂亮的星芒(雖然看久了有點假)。此外富士的高ISO在縮圖後還算實用,拉高的ISO縮圖後的感覺也不算太差(以當時的科技水準而言?)。

缺點則是很明顯;搖滾演唱會這種場合真的是焦段有多長就多長,因為很多時候完全是先求拍的到,再求拍的好。第一和第三本的相簿就可以發現如果幾不到舞台前面,焦段不足的問題便很明顯。當拍攝的主題就只有整個舞台全景這一種,構圖方式天生便受限,實在有些可惜。小砲等級焦段的實拍照可以參考我的Flickr相簿另外幾本NIN | JA @ IrvineNIN | JA @ VegasTool @ Phoenix這幾本,分別是用Panasonic ZS3和Canon SX200IS拍的。關於ZS3拍演唱會的攝影和錄影效果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一點心得

不過反過來說,要是距離不算太遠的話,其實F40fd的表現可圈可點。參考上面第二個相簿The Flaming Lips這場,其實擅長夜拍的富士也捕捉了不少自己想留住的瞬間。

DC的進步日新月異,我想如果這些照片是用F200EXR或是F70EXR來拍一定更棒,哈。還是得繼續存錢,目前大部分時候還是只能用照相手機繼續檔著。

最後讓我的照相手機來亂入一張。


by i-mobile 902

May 25, 2009

Panasonic ZS3 搖滾演唱會實拍 + 錄影


上週帶著Panasonci最新的12x望遠錄影機種ZS3去看演唱會前,雖然一直想找的是類似F31fd這種高ISO可用又有快門先決的機器,但是一來eBay二手行情炒的太誇張,而且ZS3主打的錄影功能強悍。加上去看的樂團Nine Inch Nails和Jane's Addiction的camera policy寬鬆(是的,官方允許錄音錄影,只要不要帶大砲和記者等級的攝影設備,DSLR也行) 因此體積不大,實拍似乎也不差 ,錄影更強大的的ZS3便成為我的選擇 (演唱會紀錄本來就是我買DC的主要需求,而美國演唱會幾乎99.9%不能帶單眼,甚至不允許小DC,所以一台合用的隨身機顯然比DSLR更適合我的多)



廢話結束,以下請看圖。這是我這輩子第一台相機所以只懂的拿起來就拍。全部的圖片只有用FastStone這個簡單的看圖軟體銳化和調亮度並縮圖or裁切,沒有經過Photoshop或是其他雜訊處理軟體的處理。

NIN|JA @ Las Vegas










(這場距離很遠大概有一百公尺至少,2500人的場館倒數幾排,幾乎都是望遠端 囧)


NIN|JA @ Irvine

















(這場我的位子好,在前方小搖滾區後第四排,拍的較清楚)


錄影效果:
AVCHD Lite格式的720p影片直接上傳Youtube (記得選擇HD收看)

以我這樣的攝影外行來看算是滿意了(錄影的收音效果更是讓我驚訝)。畢竟本來演唱會攝影就是紀錄那一瞬間的感動,對那種把臉拍超清楚的寫真風格沒實力也沒資金 (當然也沒有錢井深 orz)甚至有些糊掉的照片個人倒還滿喜歡的 XD 像下面這張;



充分展現了Trent Reznor用力把玩合成器和鍵盤的一瞬間 (題外話他們八月要來台灣噢!對充滿力道又不失趣味的搖滾有興趣,千萬別錯過!)

總之搖滾演唱會不論拍照錄影都算是相當嚴苛的環境和考驗,我絕得ZS3算是以不錯的表現通過這次考驗。在國外論壇有老外用SX200IS,拍的似乎也不錯(不過他都擠到舞台最前面:p)

給拍演唱會有興趣 和 考慮購買ZS3的朋友 一點參考。

更新(04/20/2010):擁有ZS3一段時間下來,對於他發揮他的性能和其使用上的極限似乎有了更多掌握(包含搭配光影魔術手修圖的心得 XD)。請參考下面兩本flickr相簿的連結,其中有更多用ZS3拍攝影唱會的照片和影片,也許想使用ZS3在低光源夜拍的你會有更多收穫 =D

2009 flickr
2010 flickr

January 30, 2009

回應:最精彩的一年,也是最辛苦的一年

blog幾百年沒更新,發生很多事情也過得忙錄。許多有趣的東西都沒啥閒暇紀錄,像是看了Radiohead, Nine Inch Nails(best ever!!), Maroon 5, Swell Season和差點看到Jane's Addiction的intimate gig. 此外意外和Gonzo Fiction的吉他手購入了一把二手PRS最後幾乎半買半送也實在該瞎扯一番。當然還有米國文化初體驗之Helloween、首次造訪紐約及和朋友去Big Bear Lake滑雪都相當值得紀錄。可惜現在電腦的視窗仍然是NX連到系上的工作站趕工著midterm前要繳交的project. orz






總之這篇的出現只是剛好讀到PTT的Brit-Pop前板主Pulp一篇有關台灣音樂場景的文章。既然被某對賢伉儷朋友說道"念書有這麼認真就好了"、"你是在寫論文嘛?" 所以想說索性紀錄一下自己的胡言亂語。充充板面也讓自己表現得好像還活著一般。

原文在此

“台灣的音樂場景開發仍然有限,語言隔閡和資訊不對的等差異仍隨處可見。幸福之處藉由網路發達樂迷不用像以往苦苦追著有限的資訊來源,好比搖滾客、破報、T-Mag、MCB或淘兒的專刊(PASS?) 但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確實是需要時間,有時候急不得的。操之過急只會揠苗助長。

現在我們有張懸或盧廣仲在內這樣傑出的獨立藝人響亮發聲,只是怎麼說另類音樂仍是小眾,和主流市場仍有著明顯隔閡。在美國認識的朋友可以同時喜歡賈斯汀和Postal Service,或者是沒聽過Sonic Youth卻推薦我Rilo Kiley。(以上胡亂舉例只是對照台灣獨立樂迷一般品位/喜好/熟悉程度) 個人覺得,台灣聽眾"太過相信主流價值"的問題不只存在於檯面上愛來愛去的流行歌市場,獨立音樂界似乎也瀰漫這樣子的氛圍。

BTW一個人去欣賞藝人樂團演出,至少,在加州是相當不普遍的。只要觀察craiglist和一堆brokers/scalpers的網站就知道大部分黃牛票都是pair為單位在賣。老美把去聽concert和sprts game當做一個party/picnic的還是占多數。這是和pulp兄相較之下微不足到的數十場gig-goer的心得。”


PS: Nine Inch Nails好像被萬能的theleaf大哥請去台灣了,衝阿阿阿!

August 22, 2008

Dave Matthews Band @ Staples Center, Los Angeles 8/19

在第一首歌結束後,從Dave Matthews口中得知再也無法親臨原汁原味DMB現場的壞消息──大衛馬修樂團的founding member之一,薩克斯風手LeRoi Moore在這天下午過世。主要原因還是六月底在農場的一起意外,導致19日傍晚時刻意外地離開了這個世界。當Dave Matthews在台上宣布這個消息時,我還一度認為自己英文太破聽錯了。





一大早起床先驅車前往Century City和一個craiglist上賣票的傢伙碰面,一開始高速公路還算順暢,直到接上10號整個堵到不行。他上班的地點位在兩棟很壯觀的摩天大樓Century Plaza Towers(沒記錯的話),停車超級貴的沒記錯20分鐘就要十幾塊美金,還好他可以幫我弄到一個小時的parking permit。才一個早上就見識到了LA恐怖的交通和高消費。

當然大老遠來到市區畢竟還是要找機會走走,聽了Ivy學姐說有個叫做The Grove的mall頗特別。坐落於戶外而且很漂亮。於是用過簡單brunch後憑著絕佳方向感搭配手工地圖前往。果不其然相當美麗,類似舊城區的街道的風格相當舒適,裡頭店家的消費也是相當具水準。

出門在外最需要的就是網路。很幸運的這而有家Apple Store,便順手查了一下附近有啥地方適合打發演唱會開唱前的時間。結果當然查來查去最後當然是樂器行雀屏中選......

據說這家是全美GC的總店。姑且不論是否有此一說法,論規模日落大道這家真的比我去過的其他四間(San Francisco, San Jose, San Bernadino and Rancho Cucamonga)大上許多。而且別具特色的entrance更是和Hollywood中國戲院前那一片地磚相呼應!

為數眾多族繁不及備載,總之熱愛音樂的朋友相當值得一來! 會有很親切的感覺(這裡我認識的似乎比中國戲院前的還多一些)。當然門面氣派店裡也是馬虎不得。不但占地之廣大,最特別的是還有一個Vintage專區! 所有的樂器都是'70以前的老琴,以Fender和Gibson居多,也有一些RickenBacker。重點這些每把都動輒$4000以上甚至上萬的老傢伙,為數之多竟比全台灣大部分樂器行,所有的展示琴加起來還多! 每一把Telecaster的maple指板都是又黃又舊,卻各有不同的陳年風味。說是這兒是小博物館真的不誇張(而且這些老琴還可以親手來試!)

離開了吉他中心當然就是一路塞車塞到Staples Center。LA市區的交通實在恐怖,好像無時無刻都是heavy traffic。不過幸運的是我仍在六點左右抵達,並且找到一個相當棒的parking, flat rate $10! (停好車走出來馬上漲到$15,噗)

演唱會當然毫無疑問的相當棒。除了聽到台上宣布LeRoi離開大家的壞消息有點難過,整場演出Dave和其他團員依然賣力演出,像是想送LeRoi最後一程,讓他能夠在有音樂的伴奏下離開。今晚的setlist其實我個人覺得普通,因為我喜歡的一些曲子如#41, Jimi Thing, Warehouse和Gravedigger都是第二天才出現 orz 但是幸好還是有聽到久違的Ants Marching現場。


Dave溫暖的歌聲配上技巧高超的樂手們層次分明的伴奏,只能說完全就是比想像中還要好聽呢。更不用說現場每首曲子皆會加入出乎意料的即興,每首歌都Jam成原曲的加長版。這次tour也找來的Dave Matthews搭配已久的好友Tim Reynolds負責電吉他的部分,開場地一曲Bartender就是Taylor 和 Fender 的12弦琴互相交織著,聲音更加飽滿,後台的技師也直呼換弦好累 XD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設計不算太特殊,但後頭的電視牆超級清楚解析度超高,就算不是最前面的觀眾也可以把樂手的表情看得一清二楚。

隔天這場gig毫無意外上了許多媒體頭條,足見LeRoi和Dave Matthews Band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。我想從團員的組成到音樂風格都充滿了diversity,也算是美國精神和文化的一部份。當晚代打LeRoi的Jeff Coffin(Bela Flack的樂手)功力老實說個人覺得有過之而無不及,但原汁原味的大衛馬修樂團也在今天走入歷史。想起多少場live演出的影片中,那個身影和熟悉的notes將無法再被重製。不過至少我確實參與到的歷史的一瞬間吧? 整場演出Dave的話沒有很多,一切的情緒都在音樂裡了。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在現場,相信一定也會感受到的。

Rest In Peace, LeRoi Moore.